山海相依,秋色宜人。这个季节,一幅幅“浙江蓝”开始刷屏朋友圈。在人们眼中,海洋带来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受。
回望浙江全面小康之路,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整个过程里,海洋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对很多浙江人而言,小康生活,在家门口那片蓝汪汪的大海里,在不断崛起的湾区新城中……
生态护海敲开“致富之门”
今年6月,舟山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通过竣工验收,这也是浙江首个通过竣工验收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。
周仙龙说,自从蓝色海湾整治开展后,以前的状况再也看不到了,取而代之的是蓝汪汪的海和络绎不绝的游客,他家的生意比以前更好了,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已经赶超去年整年的收入。
记者走访了港区内的其他商户。他们说,蓝色海湾整治带来的生态红利是直接可见的,环境变好了,人们的腰包也鼓了,他们更爱家门口这片大海了。
这样的例子在浙江不胜枚举。温州市洞头区连续两次获得中央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支持。台州湾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入围2019年中央财政支持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竞争性评选,位列全国前五,获得国家财政奖补资金3亿元。
近几年,浙江的生态护海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果,让浙江再次以“模范生”的身份进入到全国各大沿海省市的视线。之所以如此重视生态护海工作,是因为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态红利带来的积极效应,把海洋的“生态病”治好了,致富的大门也向人们打开。
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民生福祉
对于靠海吃海的浙江人来说,海洋经济带来的民生福祉是触手可及的。这些年,浙江率先编制实施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,启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,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合作和重大项目落地。
宁波舟山港创造的奇迹令世界叹服。如今,宁波舟山港已拥有19个港区、600多座生产性泊位,240多条航线连接全球600多个港口,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,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10%。
此外,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建设,让宁波舟山港和义乌连接起来,建立起“买全球、卖全球”的贸易格局,让沿线城市的功能布局得到优化,形成一条都市经济走廊。
港口像是一个支点,撬动着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。2019年2月,宁波舟山港集团和上海港集团共同签署了小洋山综合开发合作协议。根据协议,两个集团将以股权合作方式对小洋山北侧进行共同开发运营。业内人士认为,此次合作有助于实现小洋山全域一体化开发,形成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新平台,也是浙沪两地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务实之举。
随着去年年初浙江沿海高速的全线通车,环三门湾半小时交通圈为宁海、象山、三门这三地的海洋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利好,同时也打通了湾区经济发展的“供血”通道。
今年9月,浙江自贸试验区按下“升级健”,将在已有的约120平方公里基础上新增总面积近120平方公里的宁波、杭州、金义三大片区,功能定位也由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,向五大功能区全面升级。
百舸争流,千帆竞速。浙江海洋经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,也给民生致富带来了利好。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快速发展,宁波舟山港不断做大做强,舟山江海联运服务水平不断提升……浙江正铆足了劲,拉动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
科技让海洋插上腾飞的翅膀
从海洋大省到海洋强省,科技实力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。也正是科技,让浙江这片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
这是浙江首个大型海上风力发电项目,总投资约45亿元。该项目建设历时整整27个月,821天,终于矗立在这片大海之上,可以并网发电,为全省输送优质的清洁能源。按照标准燃煤计算,工程每年可减少燃煤使用27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万吨。该项目的建成不仅可以改善浙江省电源结构,缓解当地电力供需矛盾,推动能源结构调整、产业升级,促进经济发展,而且对我国的风电事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海洋强省建设,离不开“数字经济”与“智慧海洋”的支撑。
在海洋防灾减灾上,“智慧海洋”的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。
可以说,科技创新让浙江海洋充满了活力,不仅可以提高海洋渔业信息互联通信能力、增强空天地海“四位一体”的海洋综合感知能力,还可以提高海洋环境质量精准监控能力、海洋空间资源动态监管能力、海洋灾害精细化预警预报能力等。